2025年施政報告:企業與人力資源領袖要留意的6大重點

2025年施政報告:企業與人力資源領袖要留意的6大重點

READ IN ENGLISH

重點包括引進新興產業、支援中小企、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培育人才、以及加強保障勞工。

行政長官李家超剛於今日(2025年9月17日)向立法會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

這次《施政報告》的主題是「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李家超早前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會進一步鞏固香港競爭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帶領社會改革創新。」

《施政報告》的封面顔色亦繼續沿用綠色,代表活力及延續性,亦代表特區政府的政策和香港的繁榮活力會延續下來,不斷向前邁進,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以下是企業與人力資源領袖要留意的六大重點。


引進及發展新興產業

李家超表示,政府會加快培養本地和引進境外新興產業,並加強人才培訓,以帶動經濟多元發展。

他透露,政府會引入歐洲領先航空服務公司落戶香港,並與該公司達成落戶意向,在香港設立飛機拆件、高價值零件回收及交易服務,帶動貿易、保險、融資、租賃等產業發展,創造上下游產業的新職位。

該公司亦會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合作,為相關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培訓,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另一方面,政府亦會吸引更多藥企落戶香港,進行罕見病藥、高端腫瘤藥及先進療法製品等臨床試驗和治療,同時籌備成立「國際臨床試驗學院」,培育大灣區臨床試驗人才,以及舉辦國際高峰會議和論壇等。

財政司司長會帶領相關政策局、部門及公營機構,制訂促進產業和投資的優惠政策包,涵蓋批地、地價、資助或稅務減免優惠等,吸引高增值產業和高潛力企業落戶香港,推動高質量發展。


支援中小企

李家超指,政府會推出11項措施,加大支援中小企,其中包括:

  • 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八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兩年,並將「還息不還本」安排再度延長一年。
  • 政府將減收非住宅用戶50%的水費及排污費,每戶每月寬減額上限分別為10,000元及5,000元;減收工商業污水附加費50%;以及豁免小販、食物業、漁農業、酒牌等的牌照及許可證首次簽發或續期費用,各措施為期一年。
  • 額外預留300億元在未來兩至三年加大工程項目開支,以支持本地建造業及持續推動經濟發展。
  • 「BUD專項基金」24注資14.3億元,擴大資助地域範圍,覆蓋多八個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經濟體。政府亦會加強宣傳和協助企業透過「申請易」計劃參與展覽會和出口推廣活動。
  •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會擴大對本港電商的融資支援,並擴展免費買家信用調查服務的覆蓋範圍。
  • 設立「經貿一站通」平台,聯合經濟貿易辦事處﹙經貿辦﹚、投資推廣署及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的海外辦事處組成功能平台,主動組織本地中小企、初創企業進行更多海外商務考察尋找商機,同時促成更多企業在港投資及開設業務。
  • 優化數碼港「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以配對資助賦能中小企應用AI及網絡安全方案,提升競爭力及資訊保安。
  • 透過四個中小企服務中心、工業貿易署的營商導師計劃和貿發局的電子商務快綫,加強培訓和資訊服務,並會推行「創意‧電商無限」計劃,以及提供一站式商業配對及轉介服務。
  • 政府將推出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支援本地中小型創科企業進行專利評估

推進人工智能應用

李家超表示,政府已加大力度培育本地及吸引國際和內地AI人才,包括成立「AIR@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匯聚過千名專才,以及雲集近千家AI企業,提升本港AI的研發實力,為開發不同AI應用奠定基礎。

政府早前宣布推出30億元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將會短期內接受申請,支持本地資助院校吸引AI等方面的國際科研頂尖人物來港。

政府同時已預留10億元,於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促進AI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

為進一步提升政府效能,李家超會成立「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政府部門於工作中有效應用AI人工智能技術,並研究重組工作流程,以推動部門進行科技革新。


支持青年發展及培育人才

李家超表示,政府會優化人才政策,吸引指定技術專才來港,推動產學間人才流動,加強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招攬和支援人才工作,進一步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政府會繼續推行各項人才政策,確保香港人才競爭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青年發展方面,政府會推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提供更多參與國際組織實習和國際會議的機會,並推出全新「傳媒專題內地實習計劃」,深化「青年理財教育計劃」,和推出全新調解工作坊,加強青年對調解行業的理解。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將繼續推展「民青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民青局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並鼓勵內地和海外青年來港交流

政府亦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及了解行業需要;並邀請科技企業高管和技術專家參與教學及課程設計,加強產學研聯動發展。

政府亦會增加非本地生以自費方式留學香港的非資助學額。由2026/27學年起,每所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由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的40%增至50%;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的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亦由100%增至120%。

教育局會成立「留學香港專班」,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人才辦、專上院校、海外經貿辦、駐內地辦事處等加強推廣香港高等教育。

政府會繼續與內地積極探討落實香港和內地互認副學位程度學歷,有助兩地職專畢業生跨境求職或升學。


勞工支援和保障

為確保本地就業優先,政府將推出措施,打擊濫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的行為。由2025年9月18日起,優化計劃下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時將要求僱主進行本地招聘時間由四星期延長至六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並會實行更嚴格的人手比例,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

政府會加大力度打擊非法勞工,提高情報收集,成立舉報非法勞工專線,以及組織更多跨部門聯合打擊行動,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政府將革新僱員再培訓局(再培訓局),因應香港經濟及產業發展需要,協助所有階層及學歷的勞動人口持續提升技能和競爭力。

再培訓局今年初起已加強培訓、職涯規劃等服務,亦已初步勾劃未來三年的改革路線圖。該局會強化行業諮詢機制,着重識別重點技能的需求和缺口,制訂以「技能為本」的培訓框架,並與高等院校合作及導向其他培訓機構,因應技能缺口開發各類別和級別的課程。

該局亦會為失業率較高的行業提供專門的再培訓支援,提升競爭力。長遠推出獲業界認可的微證書課程,讓學員可靈活選修,也會善用科技提供多元靈活的學習模式。

政府會因應再培訓局年底前敲定的全新工作計劃修訂《僱員再培訓條例》

勞工支援方面,勞工處將優化「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於明年第一季進行中期檢討,配合「中高齡就業計劃」,探討進一步鼓勵銀齡就業的措施。

此外,政府會按「一年一檢」新機制制訂首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預計於2026年5月1日生效。

政府亦會立法完善平台工作者工傷補償機制,並繼續善用「數碼平台行業三方小組」就持份者關注的議題進行協商。

勞工處會持續加強巡查執法、宣傳推廣及教育培訓等,深化職安健文化,降低意外機會;亦會善用創新科技與AI,包括使用小型無人機等加強巡查及蒐證能力,亦會支持業界研發提升職安健科技產品。


支持婦女發展及鼓勵生育

李家超亦提出措施推動婦女發展及鼓勵生育。

首先婦女發展方面,「婦女自強基金」的年度撥款會由每年2,000萬元增至3,000萬元,資助婦女團體及非政府機構推行更多推動婦女發展項目。政府明年亦會舉辦第二屆「香港家庭暨婦女發展高峰會」。

鼓勵生育方面,政府會進一步推出「組合拳」措施鼓勵生育,包括:

  • 延長初生子女可享額外免稅額的時間,由一年增至兩年。由2026/27課稅年度起,在每名子女出生後首兩年,納稅人可就該名子女享有雙倍免稅額(即26萬元)。措施適用於該課稅年度末所有未滿兩歲的子女。
  • 進一步加強日間嬰幼兒照顧,未來三年將新增15所資助幼兒中心,合共提供約1 500個零至三歲的兒童日間照顧服務名額,比現時規模增加近一倍。社署亦會適當地把較多的服務名額撥作照顧零至兩歲的嬰幼兒。
  • 在校課後託管服務方面,我們會在本學年擴充「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名額不再設上限,方便家長外出工作。
  • 支援輔助生育方面,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已修訂法例,今年12月生效,取消供自用的配子和胚胎的法定儲存期限,為有意生育人士提供更大靈活性。醫管局會繼續增加輔助生育服務名額,2025-26年度會由兩年前的1,100個增至1,500個。
  • 政府亦會繼續透過《好僱主約章》鼓勵更多僱主參與,及實施有利育兒的家庭友善僱傭措施,如彈性工作時間。

相片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Follow us on Telegram and on Instagram @humanresourcesonline for all the latest HR and manpower news from around the region!

Free newsletter

Get the daily lowdown on Asia's top Human Resources stories.

We break down the big and messy topics of the day so you're updated on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Asi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 for free.

subscribe now open in new window